炎炎夏日,谷城县堰河村游人如织,全国各地来旅游参观者络绎不绝。此情此景,让全国人大代表、堰河村党委书记闵洪艳感慨万千:“走绿色路、吃生态饭、挣环境钱、发旅游财,堰河村深入践行‘两山’理念,迎来奋发好时光。”
2024年,堰河村集体资产超亿元,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万元。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最佳宜居村庄……一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偏僻山村,既无交通优势、亦乏矿产资源,却走出了自身独特的乡村振兴之路,这得益于该县探索实施的“三三制”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模式。
组织架构“三位一体”,交叉任职“到台前”
走进堰河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茶叶、木耳、风干鸡等土特产摆满货架,外地游客争相选购。墙上,挂着合作社组织架构图:闵洪艳任合作社理事长,祝勇、侯海燕、谢厚翠等村“两委”班子成员任合作社理事。
村级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经济合作组织是农村基层发展的“三驾马车”。谷城县按照“支部引领、村社合一、交叉任职”的原则,结合不同村的实际情况,构建起“三大组织”融为一体的架构图,成为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桥头堡”。
“我们通过法定程序实现‘三驾马车’一套班子,我是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和合作社理事长,其他5位‘两委’班子成员兼任合作社理事。”闵洪艳介绍,“这不但突出了党组织的核心地位,而且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决策效率。”
实行“三位一体”后,村干部从“幕后”到“台前”,管理更高效、发展更明确、思想更统一。“村里旅游业发展起来后,社会各界资本纷纷找来,想要合作开发,扩大规模。”村干部侯海燕说,“经过商量,我们果断拒绝外来资本投入,而是把一家一户组织起来,抱团发展,集体融资,不求过度开发,只求稳健发展,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现在的村干部,不仅要能治村,还要能带领村民致富,这样才会有号召力和凝聚力。”村里退职干部任安强说,“村里还为没有收入来源的困难户无偿配股,易地搬迁户同样享受,搬来就入社,当年就分红,合作社每股收益率达55%。”
和堰河村一样,谷城县石花镇平川村整合村里土地、房屋等固定资产,联合村内15家民营企业以入股形式组建成立湖北石花平川实业有限公司,村党委书记任董事长,合抱成团。
“我们围绕盘活集体资产、兴办农业项目、合理流转土地资源,实现了村级经济发展新突破。”平川村党委书记李赢宇介绍,“目前,全村已实现产值16亿元,税收突破6000万元,村集体资产积累达到3200万元。”
民主管理“三会治事”,村务决策“更规范”
行走在堰河村全长24公里的旅游循环路上,它串起了百日山、甲板洞等新老景点,村里人形象的将其比喻成堰河旅游业的生命“圈”。很难想象,这条总投资200万元的旅游公路,从村里决策到村民表决,再到筹资动工,只用了短短10天时间。闵洪艳坦言:“这么高的效率,靠的就是‘三会治事’运行机制。”
谷城县在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决策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村党组织议事、村民(代表)大会定事、村民委员会理事的“三会治事”运行管理机制。
当年,堰河村修旅游循环路时,部分公路要经过几位村民的山林、茶园。村干部和村民利用“三会治事”机制开会商议,大伙儿很快达成共识,主动让出自家的山林、茶园。只用了13个月,这段公路就全部完工。
“换成以前,没有大笔钱给被占地的村民作补偿,哪拿得下来?”闵洪艳感慨,“群众是村里的主人,茶园改造、垃圾分类、道路硬化,必须尊重他们的意愿。”
通过“三会治事”工作机制,村党组织实施决策的组织权,保证要事必议;村民(代表)会议实施决策的表决权,保证议而能决;村委会负责实施决策的执行权,保证决而能行。整个村级事务从讨论、决定、执行到监管一体化运作,每个方面、各个层次都尊重民意、体现民主。
“建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党的领导是关键,发扬民主是基础,依法办事是保证。”谷城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陈洪涛表示,“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会议职能,实现了党的领导、依法办事和村民自治的有机结合。”
去年以来,谷城县240个村共决定和办理了300多项事关产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水电路等公益事业建设的村务大事,件件有着落,实现村级班子和农民群众“双满意”。
工作推进“三联共建”,产业发展“不掉队”
“一条土路穿村过,七沟二十多面坡;农户不富产业弱,集体经济是空壳”,谷城县城关镇老君山村党支部书记黄明星回想起过去的场景,不禁感叹道,“以往,村里人靠挖山采石、砍树伐木过日子,青壮年都跑外面了,可以说是,越过越穷、越过越没人气。”
在谷城农村,受地理位置、资源条件等限制,有不少村发展“无路”,有不少农户致富“无门”。县委按照支部联产业、干部联项目、党员联农户“三联共建”的方式,集聚各类组织、人才、物资、技术等资源,为村级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
“一直以来,老君山村就有栽种樱花的习惯”,黄明星表示,“我们按照‘支部定方向、村委出思路、党员当先锋、村民齐商议’的方式,定下城郊旅游的产业路径,集中资源打造十里樱花长廊。”
3A景区樱花谷逐渐声名远扬,但“一季热、多季冷”等瓶颈问题却接踵而至,提升景区品质迫在眉睫。“光有樱花还不行”,村“两委”班子讨论道,“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丰富旅游业态,开农家乐、办民宿、发展全域旅游。”
“森林游步道、龙脊驿站、九堰一居、水榭大舞台、山野书吧,去年以来我们就立项了10余个项目”,村干部王芳介绍,“黄书记负责招引项目,我牵头小景点打造,陈安明、冯善敏负责沟渠环境治理,李婷负责跑手续,村里的干部各自领办重点项目推进。”
“有些项目很急,但干部的积极性都很高。像这几天,天刚亮,他们就手持扫把、镰刀、铁锹等工具,带着我们开展‘生态+景观’沟渠治理。”党员陈太元说,“我们还有句顺口溜,村里工作头绪多,轻重缓急有序做;集体班子定方案,分头落实抓工作;工作安排要量化,分管主管要汇报。”
“村里还组织党员,帮着我们对自建房进行立面改造,教我们开办农家乐和民宿,增加了不少收入。”村民亢少飞说,老君山村的发展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通过支部联产业,定下发展路子;干部联项目,对重点项目实行“一对一”包保;党员联农户,组织农户积极参与。如今,老君山村农家乐超过30家。“做得大的一年收入大几十万元,小的也有好几万元,节假日提前预订才有位置,有时翻台好几次。”农家乐老板杨道权说道。
目前,谷城县已探索资源开发、联合共营、休闲观光等9种发展模式,建立“村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423名村干部主动领办产业发展项目,38名党员带头实施创业致富计划,实现了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来源:汉水襄阳
编辑:黄俊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