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3日一早,麻城市98岁的抗战老兵周生云穿好绿色军装,小心翼翼戴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让女儿周晓玲调好电视频道,准备收看即将召开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
“一二一!”周晓玲像往常一样喊操,周生云摆动双臂,开始踢正步。明媚的阳光穿过窗户,落在老人布满皱纹却依然刚毅的脸上。
稍作休息后,周晓玲打开手机音乐,当《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旋律响起,周生云眼神清亮,手指在膝头轻轻叩击。他的每一个节拍都准确无误——那是刻进生命里的节奏,是从烽火岁月中走来的信仰回响。
苦难童年:暗夜里的歌声与火种
1927年,周生云出生在河北磁县一个贫瘠的村庄。饥饿,是他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四岁那年,饥荒席卷家乡,奶奶总是把米汤最稠的部分留给孩子,自己咽下糠菜,最终在贫病中离世。“我攥着她凉透的衣角,第一次知道什么叫‘失去’。”周生云缓缓说道,眼神望向远方,仿佛穿透了八十多年的时光。
1937年,“七七事变”的炮火震碎了家园。日军的铁蹄踏破华北,邻村上坟的母女被炸死,姐姐家的房子烧成焦炭,饥荒与战乱像两张巨口吞噬着生命。14岁那年,他和堂兄徒步乞讨到山西,夜里蜷缩在破庙草堆中,饿得想啃树皮。就在那个绝望的夜晚,远处忽然传来八路军战士的歌声:“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那歌声像一把火,把我整个人点着了。”周生云攥紧拳头,“我要活,要让乡亲们都活!”
战火青春:鲜血淬炼的信仰
1943年6月,16岁的周生云成为129师抗日义勇军战士。新兵训练时,班长教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他把歌词工工整整抄在布条上,系在手腕,睡觉都不舍得摘下。
首战赵村的前夜,他在战壕里抠着碎石,牙齿不住打颤。身旁的老兵用胳膊肘碰他:“枪响了就啥都忘了。”果然,当冲锋号响起,他跃出战壕,子弹如蝗虫般掠过耳际,战友温热的鲜血溅在脸上。那一刻,恐惧奇迹般消散,只剩下一个念头:“冲上去!把鬼子打跑!”
最惨烈的林南战役中,他奉命向伪军喊话劝降:“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话音未落,手榴弹在身边炸开。13人的主攻班最终只剩3人,班长牺牲前死死攥着他的手,没能说出一句话。“那些倒下的战友,用生命教会我什么叫信仰。”周生云声音哽咽,苍老的手微微颤抖。
同年10月,部队在羊城山开荒。周生云抡起锄头,手上血泡破了又长,缠块布继续干。队长苏全库问他累不累,他抹把汗:“想到老百姓能吃上粮,就不累。”油灯下,苏全库问他知不知道共产党,他想起姑父的话:“是为穷人打仗的,能让咱有地种、有饭吃。”苏全库笑了:“不光这些,是要让全中国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1945年冬天,北风卷着雪粒子。他站在党旗下宣誓,拳头止不住地发抖。“那红色像战场的血,像新翻的土,像奶奶临终前那碗米汤,是希望的颜色。”千言万语堵在喉头,最终化作断线的泪珠,砸在衣襟上。
和平年代:红旗下的新战场
解放后,周生云随部队扎根大别山深处的麻城。1950年,他从部队参谋转为地方干部,带领战士帮百姓修房屋、耕田地。在白果镇驻留的数月里,这个北方汉子第一次学会了插秧、采茶,手上磨出的血泡破了又长。
“同志,共产党到底是做什么的?”有老乡问他。他想起牺牲的战友,想起姑父的话:“是为穷人打仗的,能让咱有地种、有饭吃。”说着把自己的干粮分给饿肚子的孩子。
在麻城,他遇见了同样从部队转业的王秀英。药房里那个专注配药的身影,让这个战场硬汉第一次心跳加速。他托人送去的信里没有甜言蜜语,只有一句:“革命路长,愿与你并肩为麻城百姓做事。”
1953年,两个革命者结成伴侣。此后的岁月里,他在建设一线奔走,她在药房悉心配药,用最朴实的方式践行“为人民服务”的誓言。
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78岁的周生云站在麻城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为少先队员讲述当年的故事。有个孩子问:“爷爷,您害怕吗?”
周生云沉默片刻,指着纪念碑上的名字:“这些叔叔伯伯牺牲时,比你们大不了几岁。他们也会怕,但信仰让他们变得勇敢。”
2020年,麻城市脱贫摘帽。周生云让孙子推着轮椅,乘车去参观他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部队驻扎过的木子店镇香草园村。看到家家户户盖起新房,茶园连绵如碧浪,老人悄悄抹去眼角的泪花:“战友们,你们看看,现在的日子真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周生云常常教育孙辈。离休后,他一次也没有缺席过组织生活会。“有段时间父亲随我长居深圳,还不忘记提醒我帮忙按时交党费。”讲起父亲的“趣事儿”,周晓玲深有感触。即便不能到会,他都会规规矩矩写请假条让周晓玲拍照发给组织。回麻城后,也会主动到老干部活动中心补课。
在麻城烈士陵园,周生云种了一棵松柏树:“让抗战精神如大别山常青。”每年清明,都有中小学生来这里瞻仰。老师们告诉学生:真正的英雄不是活在历史书里,而是像周爷爷这样,把烽火岁月的精神代代相传。
八十年过去,硝烟散尽。而信仰如歌,穿越时空,久久回荡。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汪秀玲 通讯员 陈珏 王逸帆
编辑:袁安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