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障我市今冬明春蔬菜稳量生产与优质供应,大力提高蔬菜生产效益和质量安全水平,结合我市气候特点和蔬菜供需实际情况,提出以下生产技术指导意见,供各地参考。
一合理安排茬口
合理安排茬口模式,选用抗病品种,对易发生连作障碍的甘蓝类、白菜类、茄果类、根茎类等蔬菜实行科学轮作。优先选择“秋冬茬-冬春茬”衔接模式,秋冬茬以辣椒、番茄、黄瓜等瓜菜类为主,确保11-12月有序上市;冬春茬充足培育甘蓝、生菜等叶菜类或茄子、西葫芦等果菜类幼苗,保障次年2-4月生产需求,实现早播早收。
二科学水肥施灌
冬季蔬菜浇水注意“三浇三不浇”,即晴天浇水、阴天不浇,午前浇水、午后不浇,浇小水、不浇大水。选择连续晴天上午浇水,水温保持10℃以上。设施蔬菜可采用膜下沟灌或滴灌、少量多次灌水、栽培畦过道中铺盖碎稻草、作物秸秆等方式,降低空气湿度。露地蔬菜冬前适当控制施肥,减少灌水,寒潮来临前选择晴天灌水,减轻低温危害,恢复生长期增加水分、养分供应。
茄果类、白菜类蔬菜可选用高氮高钾型水溶肥,使用添加螯合态微量元素或含有腐植酸、氨基酸、海藻酸、植物诱抗蛋白等功能物质的肥料产品,促进植株生长。根茎类蔬菜优化氮磷钾肥用量,适度降低氮、磷肥用量,增加钾肥用量。低温寡照季节,可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0.3%硝酸钙+1%葡萄糖液,或0.3%高钾型水溶性肥料+0.2%氯化钙+1%葡萄糖液,补充生长所需营养。降温来临前,叶面可喷施芸苔素内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含锰、铜、锌等微量元素肥料,或者根施聚天门冬氨酸、海藻酸和甲壳素等肥料,增强作物抗寒能力。
三精细田间管理
冬季低温、高湿、光照不足,设施蔬菜需及时更换老化、破损棚膜,选用长效无滴消雾功能薄膜,增强透光性。遇连续阴天气,可选用植物补光灯,延长光照时间。根据天气情况提前准备好薄膜、棉被、干稻草、无纺布等保温覆盖物料。在铺设地膜的基础上,采取大棚内再架设小拱棚,小拱棚上再加盖保温材料的方式加强保温。对于正处在育苗期的茄果类秧苗,可采取电热线加温、白炽灯补光增温、“地膜+小拱棚(中棚)+大棚”等措施,防止幼苗冻害或徒长。加强温湿度调控,晴天中午,在棚内温度不低于15℃时,揭开棚膜通风1-2小时,降低湿度至85%以下;棚内全部采用地膜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若棚内湿度持续过高,可在行间撒施干草木灰,每亩用量50-80公斤,吸附潮气。
露地蔬菜要强化三沟排水,确保雨停田干。在低温寒潮来临前,可采用浮面覆盖(如无纺布、遮阳网等)或搭建小拱棚等方式进行保温防冻。雨雪天气过后,及时进行中耕培土,破除土壤板结,提高地温,促进蔬菜根系生长。
四加强病虫防控
冬季蔬菜病虫害防控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措施,如合理轮作倒茬、选用抗病品种、清洁田园、控制温湿度等,减少化学农药使用。设施蔬菜需重点防控灰霉病、霜霉病、白粉病等气传病害,通过加强通风降湿、铺设地膜减少水分蒸发、及时摘除病叶病果等方式降低发病条件。露地蔬菜应关注软腐病、根结线虫等土传病害,结合冬前深耕晒垡、增施生物菌肥等措施进行防控。虫害方面,重点防治蚜虫、白粉虱、烟青虫等,可利用黄板诱杀、防虫网阻隔等物理方法,或释放丽蚜小蜂、捕食螨等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必要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化学防治,注意交替用药,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确保蔬菜质量安全。
五维修加固设备
对设施大棚的骨架、立柱、墙体以及进出通道等进行检查维护。特别是那些抗风雪能力较弱、存在安全隐患的老旧温室,需尽早开展加固工作。若遇到暴风雪等极端天气,棚内务必增设(加密)立柱,加固棚架,拉好大棚压膜线,避免大风吹开棚膜,确保棚膜覆盖严实。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全面检修大棚电路、卷帘机、风机、补光灯、应急加温设备等环境调控装备,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行。如遇大雪灾害天气,应加强夜间突降大雪的防护,视雪情及早组织人力扫雪、铲雪,及时清除积雪,如冻雪雨难以去除,大棚面临垮塌情况下,可采取“割膜保棚架”方式减少损失。
来源:黄冈市农业技术促进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