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仰照亮时代!《血色黄梅》男主角洪亮扮演者李希侃角色专访

2025-11-18 09:40  

在接到《血色黄梅》的剧本,知晓自己要饰演洪亮这一角色时,我的心瞬间被一种难以言说的重量填满。1930年的风,仿佛穿越时空,裹挟着硝烟与热血,吹得我热血沸腾,又隐隐作痛。留苏归来的革命知识分子、红军医院院长、不惧生死的医者、为信仰赴死的战士……这一连串标签背后,是一个鲜活而伟大的灵魂,等待我去触碰、去诠释、去唤醒。

初识洪亮

初识洪亮,是在剧本的字里行间。他像是被时代洪流猛然推上历史舞台的弄潮儿,带着留苏归来的新思想、新技术,一头扎进了大革命的浪潮。那时的红军医院,缺医少药、设备简陋,是战士们心中的“生死驿站”。洪亮却似暗夜里的明灯,用所学医术,为伤员们点亮生的希望。他身形清瘦,眼神却坚毅如炬,仿佛能穿透病痛的迷雾,直抵生命的曙光。我试图在脑海中勾勒他的轮廓,从每一句台词、每一场戏里,去触摸他的性格纹理。他应是沉稳内敛的,面对伤员的哀嚎、战友的离世,将悲痛深埋心底,化作继续前行的力量;他又是热血激昂的,谈及革命理想、医者使命,眼中闪烁的光芒足以点燃他人心中的火种。

走近洪亮

真正走近洪亮,是在一次次排练与拍摄的磨砺中。有一场戏,是洪亮在战火纷飞中,紧急为一位重伤员手术。现场布景是临时搭建的简易手术室,四处漏风,器械碰撞声、外面枪炮声交织成一片。我穿着破旧却整洁的白大褂,手戴沾满血迹的手套,那一刻,我仿佛成了洪亮。手持手术刀,面对伤员血淋淋的伤口,心中涌起的不是恐惧,而是一种近乎神圣的决绝。我知道,在这生死关头,我手中握着的不仅是手术刀,更是伤员生的希望,是红军战斗力延续的可能。每缝合一针,都像是在与死神拔河,那紧绷的神经、颤抖却精准的手感,让我真切体会到洪亮不惧生死背后的担当。他并非天生无畏,只是在信仰与生命责任的驱使下,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洪亮的爱情

与黄梅的爱情,是洪亮生命里的温柔篇章,也是我心头最柔软的部分。他们的爱情,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是在医院忙碌的身影交错间,是在共同为革命事业奔波的途中。一个眼神交汇,便读懂了彼此眼中的坚毅与执着。黄梅在革命道路上成长的点点滴滴,既有艰苦环境的摔打、革命同志的帮助,更有洪亮的指引和点拨。而这种指引和点拨,没有说教式的理论,是在相濡以沫、甘苦与共中默默完成的。

壮烈牺牲

而洪亮壮烈牺牲的那场戏,是我演艺生涯中最刻骨铭心的一幕。大榕树下,敌人狰狞的面容、熊熊燃烧的烈火,似要将世间一切美好吞噬。洪亮被绑在树干上,衣衫褴褛却目光如炬。我声嘶力竭地高唱《国际歌》,那歌声穿越火光,直震九霄。拍摄时,火焰的高温烤得我几近虚脱,但洪亮内心的炽热却比这烈火更甚。他无惧敌人的淫威,因为心中信仰如山,坚信革命之火永不熄灭;他欣慰于自己用生命为战友们换来生的契机,为革命事业奏响激昂号角。在烈火焚身的剧痛中,他仿佛看到战友们踏着未竟之路继续冲锋,看到黄梅含泪却坚毅地传承遗志,看到革命胜利的曙光穿透重重黑暗,洒向华夏大地。

演绎感悟

杀青那日,我独自伫立在片场的废墟之上,望着那被火焰熏黑的大榕树,心中五味杂陈。洪亮,这个曾经只存在于剧本与我想象中的角色,已与我灵魂紧密交织。他让我领悟到,真正的演员,不仅是角色的搬运工,更是灵魂的唤醒者、信仰的传承者。从初识洪亮到最终与之融为一体,我收获的不仅是演技的飞跃,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在当下这个和平却浮躁的时代,洪亮的故事宛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他提醒我,无论外界如何喧嚣,内心都要怀揣信仰,为了理想、为了责任,不惧艰难、奋勇前行。

未来,我定将这份感悟深植心底,以洪亮之精神,雕琢每一个角色,讲好每一段故事。因为我深知,只有让角色闪耀人性光辉、承载时代精神,才能赋予作品真正的生命力,才能如洪亮一般,在观众心间种下永不熄灭的火种,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续写未竟的传奇。

来源:灵润黄梅

编辑:龚丽君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a/10210/202511/63a919c227a6b0d152b35e3f36bd7c6c.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