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科技能把几十年的界限算得这么清,还帮我保住了耕种的地,真是既公道又暖心!”近日,英山县孔家坊乡陈家河村五组村民瞿大叔握着专项调解专班工作人员的手,脸上满是释然的笑容。一场因耕地流出整治项目引发的山林权属纠纷,在乡级多部门联动协作与“黄冈掌上一张图”地理信息系统的精准赋能下,不仅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更成为科技赋能基层治理、温情守护百姓权益的生动实践,为新时代基层矛盾化解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缘起:模糊界限引发数年心结
纠纷的焦点,集中在一块0.3亩的土地上。本月,孔家坊乡领导接访时,村民瞿大叔提出了一桩积压已久的诉求:村“两委”在实施YD-2005地块耕地流出整治项目时,误损了自家0.3亩自留山(涉及三个短托儿),山上原有的栗子树被挖掘,希望能按乱挖、错挖标准获得赔偿。
这一诉求让陈家河村“两委”颇感意外。据回忆,2024年项目施工期间,瞿大叔曾到YD-2005地块现场捡拾砍伐的板栗树枝当柴火,当时并未提出任何异议;村“两委”也是首次通过乡级渠道获知该纠纷。为摸清实情,村“两委”第一时间邀请瞿大叔沟通,并一同前往涉事地块勘察。
现场核查陷入了僵局:项目资料显示,YD-2005图斑总面积40.8亩(原始面积约50亩,因岗顶鸡舍窝棚导致图斑面积略减),权属明确为村集体板栗园(最初栽种桑叶,后改种板栗),奥维地图轨迹也证实施工未越界;但瞿大叔坚信,被施工涉及的0.3亩地块属于自家自留山,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原始界限标识早已模糊不清。一方是村民言之凿凿的权益记忆,一方是村集体清晰的备案与施工记录,缺乏精准依据的核查工作难以推进。
二、破局:联动专班+科技赋能还原真相
“群众的合法权益必须维护,村集体项目的合规性也要坚守。”孔家坊乡党委、政府迅速响应,启动多部门联动调解机制,组建了由陈家河村“两委”牵头,乡平安办、综治办、执法中心、自然资源和规划所、农业农村服务中心骨干组成的专项调解专班。专班成立之初便明确:纠纷核心是权属界限模糊,化解关键是用事实说话,现代科技正是还原事实真相的“硬核支撑”。
首轮“沉浸式”现场核查随即展开。村“两委”出示了集体土地权属证明、项目原始备案资料;执法中心逐一核对施工日志、验收记录,确认施工流程合规;农业农村服务中心现场解读耕地流出整治政策,明确项目实施的合法性;自然资源和规划所工作人员一边走访周边知情老村民,核实自留山与集体板栗园的历史经营边界,一边记录地块现状影像,收集一手证据。然而,口头证言与历史资料仍无法精准界定界限,瞿大叔依旧坚持己见。
打破僵局的“金钥匙”,正是“黄冈掌上一张图”地理信息系统。针对瞿大叔“请专家核定界限”的诉求,专班果断启用这一整合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权属登记、图斑划分等多维度数据的技术平台。勘测当日,专业技术人员携带专业设备抵达现场,通过系统调取YD-2005图斑原始矢量数据,现场校准定位坐标,对争议的0.3亩地块精准放线测量,并与瞿大叔自留山的历史登记界限严格比对。全程录像记录,形成了完整详尽的技术勘测报告——争议地块完全位于村集体图斑界限内,与自留山登记界限无重叠,施工不存在误挖、错挖情况,瞿大叔自家山林面积并未减少。

三、化解:共识引领+温情服务弥合心结
“原来真是我记错了界限,专业人员测量得真实准确有效,我的山林面积一点没少,你们用数据说话,我心服口服!”当专班工作人员将勘测报告、权属档案、证人证言一一摆在瞿大叔面前,结合政策耐心细致解读时,他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事实面前,瞿大叔明确表示不再要求补偿山林相关权益,自愿放弃了赔偿诉求。
调解并未止步于“分清是非”。专班敏锐捕捉到双方的“共识点”:瞿大叔需要稳定的生产权益,村集体愿意在合规前提下保障村民合理需求。最终,一套充满温情的解决方案达成一致:争议的0.3亩整治耕地交由瞿大叔免费耕种,村集体额外为其协调0.5亩集体地块,切实满足其生产需求。双方现场签订调解协议书,僵持数月的矛盾冰消雪融。
纠纷化解不是终点,基层治理的温度更体现在后续服务中。陈家河村“两委”联合乡自然资源和规划所,主动为瞿大叔免费办理耕种备案手续,明确耕种期限与要求;以此次纠纷为契机,乡里借助“黄冈掌上一张图”系统,在全村开展土地权属政策宣传和图斑界限公示,让每一块土地的“身份信息”清晰可查;乡平安办、综治办持续跟踪回访,确保调解协议落地见效,从源头上预防类似纠纷发生。

四、启示: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的实践路径
这场山林纠纷的成功化解,并非偶然,而是孔家坊乡深化基层治理改革的必然结果,其蕴含的成功经验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提供了深刻启示:
(一)科技赋能是破解复杂纠纷的“硬支撑”
以往山林权属纠纷常因“口说无凭、界限模糊”陷入僵局,“黄冈掌上一张图”的运用,让土地权属从“模糊记忆”变成“精准数据”,实现了“数据说话、界限清晰”,为纠纷化解提供了无可辩驳的客观依据,大幅提升了调解的公信力与效率。
(二)联动协同是凝聚治理合力的“强引擎”
多部门各司其职、协同配合,村“两委”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专业支撑,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调解格局,有效破解了单一部门“单打独斗”的治理困境,让复杂问题得到系统性解决。
(三)温情调解是实现“人和”的“软纽带”
调解不仅要“厘清是非”,更要“化解心结”。专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聚焦双方核心诉求寻找“共识点”,在依法依规的基础上给予人文关怀,既守住了政策底线,又保障了群众合理权益,实现了“法理情”的有机统一。
(四)源头治理是筑牢和谐根基的“长远计”
纠纷化解后,通过政策宣传、界限公示、跟踪回访等举措,将矛盾化解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延伸,既巩固了调解成果,又提升了群众的法治意识,从源头上减少了矛盾纠纷的发生。
(五)达成共识是纠纷化解的“关键点”
化解基层矛盾不是“非此即彼”的博弈,而是寻找“共赢点”的协商。专班精准把握核心共识:专业人员的规范操作让测量结果真实准确有效,瞿大叔确认自家山林面积未减少后,主动放弃补偿山林的诉求;同时紧扣瞿大叔“保障生产”与村集体“合规履约”的核心需求,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以政策底线为遵循、以人文关怀为补充,找到双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让调解结果既合情合理又合法合规,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孔家坊乡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乡将继续深化“科技+调解”模式,进一步完善多部门联动调解机制,让专业技术为基层调解赋能,让联动机制为矛盾化解提速,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以更高水平的基层治理实践,为英山县乡村振兴筑牢和谐稳定的坚实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