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点,天还未亮,浠水县实验初级中学食堂的库房里已亮起灯光。库管员徐刚换好工作装,开始了忙碌而有序的一天。在“校园餐”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和“数字食堂”规范运行的大背景下,他的工作,因数字化技术的深度融入,正悄然发生着改变——更高效、更规范、也更“透明”。

5:00晨间准备:数字“预检”,出库有序
徐刚首先登录手机阳光后勤终端,快速查阅当天各班组提报的领料需求。平台上,米面油及食品添加剂、蔬菜等食材的预出库信息一目了然。他根据领料要求,精准备货。尤其是食品添加剂,他严格按照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来确定用料配比称重,并在系统中实时记录出库数量,确保“精准管理、源头可溯”。“以前凭记忆、靠手记,现在数据跑在前面,心里更有底,也不会错。”徐刚一边用手机扫描食材二维码完成出库确认,一边说道。

5:30双人验收:数字“把关”,溯源有据
食材供应商陆续送货。这是一天中关键的质量把控环节。徐刚和厨师一起,按照数字平台上的验收标准流程,对蔬菜、肉类等进行感官检验。
“你看这个检测报告,”徐刚指着送货员手机上的电子报告说,“还有这个溯源二维码,扫一下,产地、批次信息全出来了。”他熟练地使用扫码枪,对合格食材进行扫码入库。称重时,电子秤的称重、AI识别、拍照留存和自动传输四大兄弟协同高效工作起来,你不让我,我不输你,数据实时同步到食材和财务系统,一旦发现数量短缺,系统会立刻记录,并要求供应商现场确认补足。所有票证、检测报告等他都通过手机拍照上传至平台存档,“索票索证”实现了电子化、无纸化,智能化,查找起来也方便多了。

7:30 —14:00 领料管理:数字“流转”,账实相符
上午和下午的领料时间,各班组长准时到来。徐刚遵循“先入库先出库”原则,在系统中选择相应批次食材,称重、核对,视频电子秤称重完成出库操作,视频电子秤称重自动拍照上传留存。“每一步操作都在系统里留痕,”他边说边展示着出库记录,“谁领的、领的什么、什么时候领的,清清楚楚。库存数量自动扣减,再也不用人工一遍遍核算了。”“出库记录自动传输到财务系统,作为财务结算的唯一支付凭证。”

16:00 库房巡查:数字“预警”,智能补货
下午四点,徐刚开始每日库房巡查。他不仅要查看物品摆放是否整齐,更重要的任务是检查库存。他拿着手机,一边核对货架上的实物保质期,一边与“光舜”平台上的库存信息进行比对。
“你看,我每天会查询一遍光舜平台中的库存,”他指着屏幕说,“我根据第二天的大致需求,核对一下现有的库存食材,根据第二天的需要,确认需要补货的,报告采购员,他就会及时补货,供应商那边就能实时接收,及时送货。”数字化的库存管理,让补货更及时、更精准,有效避免了缺货或过度库存,完全消除了食材安全隐患。

18:30日清日结:数字“归档”,管理闭环
忙碌了一天的食堂在夜幕降临时安静下来,徐刚还坐在电脑前,他最后的一项工作是进行“日清日结”。他在数字平台上快速生成当天的出库汇总单,核对无误后点击打印,与纸质收货单一同归档。系统自动完成了当日账务结算,库存数据一目了然,确保了账实相符。
“现在下班心里特别踏实,”徐刚整理着台账说,“因为所有流程都在系统里跑完了,数据准确,责任清晰。专项整治要求高,数字食堂让我们每一步都走得规范,经得起检查。”

从晨光熹微到日暮西沉,徐刚的一天,是数字化食堂规范运行的一个缩影。通过扫码称重拍照入库、平台管理、数据实时同步等数字技术,库房管理实现了从传统“人盯人防”到现代“数据驱动”的转变。这不仅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人为差错,更通过全程留痕、溯源可查,筑牢了校园食品安全的防线,让库管员的工作在细致与规范中,真正守护住师生们“舌尖上的安全”与幸福。
通讯员曾国祯
编辑王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