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武汉,38℃的热浪裹挟着都市的喧嚣;百公里外的黄冈大别山深处,薄刀峰景区的实时温度计定格在19℃——这缕跨越城际的清凉,正通过一场场社区推介、一次次漂流体验、一幕幕文化展演、一个个难忘瞬间,从“深藏闺中”的生态禀赋,变为撬动全域旅游的“热引擎”。

近年来,黄冈市锚定“依托都市圈,辐射大别山”战略,以“19℃凉都”为核心IP,整合生态、文化、红色资源,构建“营销破圈、产品多元、产业融合”的全域旅游体系。
从鄂豫皖三省45个景区“一票通游”,到武汉社区里的“红色黄冈·一夏倾城”市集;从罗田进士河漂流催生的富民产业链,到鸠兹古邑的沉浸式文化夜游,黄冈正用创新实践回答“凉资源如何转化为热经济”的命题。
破冰出圈,“清凉底气”变“发展自信”——
以19℃生态禀赋锚定全域旅游坐标
“大别山有绿意万顷,更有热望千钧。”在武汉长岭社区的黄冈文旅推介现场,市文旅局局长胡晓燕的话,道出了这座城市对生态资源的珍视与开发智慧。
黄冈的“清凉底气”,源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大别山南麓的这片土地,坐拥1座世界地质公园、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61.8%——罗田县以72.4%的森林覆盖率领跑,盛夏平均气温恒定在19℃,负氧离子浓度超城市百倍,成为华中地区罕见的“天然空调区”。
多年来,这份清凉藏于深山,直到黄冈确立“生态+文化”双IP驱动战略,才让“19℃”从气候数据,变为可感知、可体验的旅游品牌。
2025年7月,罗田县在汉举办大别山旅游度假区品牌发布会,首次系统推出“19℃凉都”避暑康养产品矩阵:天堂寨的云海徒步、薄刀峰的星空露营、天堂湖的泛舟亲水,再加上4条峡谷漂流线路,形成“森系体验+亲水狂欢”的产品组合。“过去游客来罗田,多是冲漂流玩半天就走;现在有了‘19℃’品牌,大家愿意住下来,体验‘白天避暑、晚上看戏’的慢生活。”罗田县文旅局负责人介绍,仅2025年6月以来,该县主要避暑景区已接待游客35万人次,较去年同比实现大幅增长。
生态是“19℃品牌”的底色,怎样刷亮底色?
黄冈确立以区域协作实现文旅破圈。单一城市的资源有限,唯有打破行政藩篱,才能释放全域势能。2024年《新时代大别山革命老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出台后,黄冈联合河南信阳、安徽六安、安庆,共建“大别山红色旅游圈”与“生态旅游圈”:45个核心景区实现“一票通游”,12条跨省精品线路串联红安七里坪、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金寨红军广场等红色地标;分属鄂皖两地的“天堂寨”,也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计划共享5A级景区品牌,实行统一规划、联合营销,预计年游客量增长20%以上。
“以前从安徽金寨到湖北罗田天堂寨,要重复买门票,游客意见大。现在‘一票通游’,我们旅行社的跨省团多了三成。”武汉某旅行社负责人王磊说,这种“区域联动”不仅方便了游客,更让黄冈从“地理边缘”走向“协作中心”——依托武汉都市圈的消费势能,辐射大别山三省资源,19℃避暑品牌的影响力,正沿着交通线不断延伸。

串联成珠,“一日游”变“多日留”——
从“单点清凉”到“全链沸腾”的产业革新
“要贵的还是便宜的?10块钱的防水套最实用!”7月中旬的罗田进士河漂流景区,村民张桂英背着装满防水装备的背包,在挤满鄂A、皖A牌照的停车场里穿梭。当天景区单日游客超3000人,仅防水套一项,她就能卖出300多件,收入超3000元。“过去守着大山穷,现在靠漂流,旺季三个月能挣出去年打工一年的钱。”
张桂英的增收故事,是黄冈“凉资源”转化为“热产业”的微观缩影。
黄冈市打破“卖门票、搞漂流”的单点模式,通过“营销创新、产品延伸、政策赋能”,构建起全链条、多元化的避暑经济生态。
营销破圈,让清凉“走出去”,把游客“请进来”。、
“好酒也怕巷子深”。近年来,黄冈打出“走出去推介+请进来体验”的组合拳:一方面,组队参加“极目楚天 知音湖北”长三角推介会,赴上海、杭州等地展示东坡文化、红色文化与避暑资源;另一方面,将文旅展台直接搬进武汉社区——2025年7月以来,“红色黄冈·一夏倾城”社区行活动已在武汉长岭、古田等社区举办多场,设置红色旅游、东坡文化、避暑漂流等6大展区,通过黄梅戏歌《轻歌曼舞唱英山》、红色小剧《女将送饭》等节目,让武汉市民“在家门口感受黄冈清凉”。

长岭社区活动现场,武汉市民王女士抢到了罗田天堂寨的半价门票,当场报名参加次日的漂流团。“扫码进群还能拼团买山货,第二天就坐着旅行社的大巴去了黄冈,太方便了!”据统计,首场社区行活动吸引超3000人次参与,现场促成100余人成团,后续仍有100余名居民咨询线路;而通过“线上社群+线下体验”的模式,黄冈板栗、蕲艾制品等特产实现“社区团购次日达”,仅古田社区活动,现场特产销售额就突破12万元。
产品延伸,让“一日游”变“多日留”。
要留住游客,须打破“漂流+返程”的单一模式。在罗田,进士河漂流不再是终点:游客白天体验“艇在林中走”的刺激,晚上可去鸠兹古邑文旅街区,看《梦回鸠兹》实景剧,逛非遗市集;若想深度体验,还能入住薄刀峰景区的民宿,参加“乐见山野”星空音乐会——竹床阵铺展在山野间,游客躺着听《童年》《后来》等怀旧金曲,晚风裹着草木香,成为Z世代追捧的“避暑新场景”。2025年暑期,罗田薄刀峰景区周末客房预订量同比增长40%,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1.2天延长至2.5天。
在英山,避暑经济更添“康养味”。
大别山主峰康养中心推出“中药草本SPA”,面膜、艾灸用的茯苓、白术均为本地药材;“清凉夜市”里,中医专家现场把脉问诊,游客一边吃着特色小吃,一边体验艾灸刮痧。“以前避暑就是躲凉快,现在还能养生,下次要带爸妈来住一周。”武汉游客李雅琪说。这种“避暑+康养”的模式,让英山2025年暑期研学与康养游客占比达45%,二次消费收入同比增长35%。
政策赋能,让“惠中惠”点燃消费热情。
“政府发消费券,景区打半价,旅行社还有奖励,现在去黄冈避暑太划算了!”这是武汉市民口中的“黄冈实惠”。2025年7—9月,黄冈市每周滚动发放漂流、避暑、住宿、餐饮四类文旅消费券;对组织市外游客的旅行社,按人次给予奖励;10个县市区同步推出“一县一策”——红安对包机、专列的旅行社给高额奖励,罗田对组织漂流的旅行社按人次返利,英山则设梯度奖励。
让游客惊喜的是,这些优惠可叠加使用:消费券能与旅行社奖励并行,市县优惠可与景区特惠兼得。中高考毕业生凭准考证还能享景区半价或免票,11大漂流景区每周二至周四统一半价。“我们一家四口,用了消费券和景区半价,比平时省了近500块!”武汉游客陈先生的话,道出了“惠中惠”政策的吸引力。数据显示,2025年开漂以来,黄冈漂流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超56万人次、同比劲增31.2%,创历史新高,漂流景区营业收入近6000万元、同比增长25.7%,带动周边民宿、餐饮、零售及农特产品销售近3亿元。

产业融合,“凉资源”变成“热经济”——
19℃品牌撬动的全域联动新生态
“过去干半年闲半年,现在白天当漂流安全员,晚上打理烧烤摊,收入翻了两番!”在麻城天景山漂流景区,村民王建国的生活变化,是黄冈避暑经济带动全域增收的真实写照。
如今的黄冈,19℃避暑品牌已不仅是旅游符号,更成为串联“农业、文旅、交通”的纽带,推动全域资源“串珠成链”,实现从“景点旅游”到“全域度假”的深度蝶变。
产业融合,让“清凉”串联起更多业态。
在罗田,大别山道地药材产业园年交易额突破5亿元,带动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河西畈水岸花海露营基地接待量年增40%,“文旅+农业”让稻田变景区、山货变商品。
在蕲春,“朝医圣—做艾灸—品药膳”的全链条体验,让《本草纲目》文化转化为消费场景:李时珍纪念馆推出“脆皮青年养生局”,游客在捏陶、制香中感受中医药魅力;景区流动诊疗站的三伏贴、中药香囊,成为避暑游的“标配伴手礼”。2025年暑期,蕲春药膳食疗酒店、餐厅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药膳收入占餐饮总营收的30%。
交通的升级,让“全域联动”有了坚实支撑。随着京九高铁阜阳至黄冈段、武汉至霍山高速等项目推进,黄冈正构建“铁水公空”立体交通网;武穴港区多式联运项目投运后,信阳石材、六安粮食可通过铁路直达长江,物流成本降低20%。
“以前从武汉到罗田薄刀峰要3个多小时,现在走高速,2小时就能到。”武汉自驾游客刘先生说,交通便利让“周末避暑游”成为常态,也让黄冈的清凉资源,能更便捷地辐射武汉都市圈、长三角等地。
富民增收,让“凉资源”奏响“富民曲”。
避暑经济的火热,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繁荣。在罗田,进士河漂流周边的凯哥农家乐,每逢周末20张餐桌翻台不息,日均收入近万元;天堂寨藏龙大酒店的订单从7月排至8月中旬,“3个月旺季收入抵过打工一年”成为农家乐老板的共识。据统计,2024年罗田大别山旅游度假区接待游客5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8.5亿元,同比增幅均超25%;2025年暑期,黄冈全市18家A级景区累计接待学生研学游客近42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
如今,黄冈“19℃凉都”品牌,已与“红色黄冈”“东坡文化”共同构成黄冈文旅的核心IP。在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上,黄冈重点推介“武汉都市圈—环大别山”旅游线路,“大美黄冈 此心安处”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通过联动各级媒体和自媒体,黄冈推出避暑、漂流宣传推文、视频120余条,形成“线上引流+线下造势”的传播矩阵,让更多人知道“夏天避暑,就去黄冈19℃的山里”。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研究院院长邓爱民告诉记者:“黄冈的实践证明,只有整合、放大大别山区的复合资源优势,才能与大城市实现能量交换,让‘凉资源’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热经济’。”
夜幕降临,罗田鸠兹古邑文旅街区的灯光亮起,《不识·余三胜》实景剧的唱腔在古镇回荡,游客们一边品尝罗田吊锅,一边讨论着次日的天堂寨徒步计划。
这一幕热闹的场景,是黄冈19℃避暑品牌带动全域旅游的生动写照。从生态资源到产业生态,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共赢,黄冈正用一场“清凉革命”,书写着革命老区文旅振兴的新篇章。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邹德祥 通讯员 周鹏
编辑:汪泽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