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原创剧目演活思政课堂——黄冈科技职业学院创新育人模式侧记

2025-11-17 15:58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一声饱含革命豪情的呐喊,瞬间将全场观众的记忆拉回到1927年风雷激荡的大别山区。

11月4日至5日,在黄冈科技职业学院遗爱湖校区、何家湖校区的迎新晚会上,由该校团委原创的红色话剧《铜锣》燃情上演。剧中,来自1927年的小红军战士“来兴”与当代大学生展开了一场关于信仰与牺牲的隔空对话,其真挚的情感与深刻的主题,让台下师生无不动容。

本场迎新晚会,也是一堂别开生面的“沉浸式大思政课”。

近年来,黄冈科技职业学院创新性地将“大别山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以“艺术赋能、场景重构”为路径,打造出《铜锣》《桥》《青年》等7部原创红色剧目,以及《遇东坡》《毕昇》《李时珍与本草纲目》等系列传统文化剧目,构建起一个“艺术+思政”的育人新生态。

红色剧目,让思政教育触手可及

立足黄冈这片红色沃土,黄冈科技职业学院将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化为立德树人的生动教材。学校系统性实施“红色IP具象化、思政教育艺术化”工程,一支由思政课教师、艺术专业骨干及学生组成的创作团队应运而生。

为了在《铜锣》中精准还原历史场景,创作团队多次奔赴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在史料中寻觅细节,最终将“铜锣传信”这一特色元素成功融入剧情。在排演《桥》时,为了真实呈现人民群众架设“人桥”的场面,学生演员们反复练习跪地、搭肩、负重前行。而《青年》一剧则将‘五四运动’的历史浪潮与大别山地区青年投身革命的壮举相融合,在厚重的历史叙事中激荡起青春的共鸣。一位参演同学感慨:“只有亲身去体验,才能真切体会到什么叫牺牲与奉献。”

这种全新的模式,使学生在剧本创作阶段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在舞台演绎阶段,他们通过角色置换,与历史人物进行深度精神对话。

“当我奋力敲响那面铜锣,高声喊出‘起义啦’的时候,一种前所未有的使命感油然而生。”回忆起演出时的情景,《铜锣》的主演、2025级学生许书豪依然心潮澎湃。

“我们追求的,是通过舞台艺术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该校团委书记廖娟介绍,“当学生亲自去扮演一位小红军,去演绎一段革命故事时,他们所接受的情感冲击和价值引领,是传统课堂讲授无法替代的。”

古今对话,让传统文化浸润人心

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大学生中焕发新生命力?黄冈科技职业学院以“地域文化+青春表达”为密钥,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在原创剧目《遇东坡》中,主创团队巧妙运用穿越叙事,让千年之前的赤壁古战场与现代大学校园交相辉映。舞台上,苏东坡与面临现实困境的当代大学生围坐夜谈。“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千古名句,成为启迪当代学子的人生智慧。

“那一刻我觉得,苏东坡不是遥不可及的文豪,而是能读懂我们内心迷茫的‘精神学长’!”学生演员董泽润兴奋地表示。

《毕昇》一剧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创作期间,师生团队专程前往英山毕昇纪念馆研学,并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教学,亲身体验从活字雕刻到印刷的全过程。

“亲手刻下第一个属于自己的活字,我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工匠精神’——它不仅仅是对传统技艺的坚守,更是在重复中寻求突破的创新意识。”饰演毕昇的学生胡伟佳深有感触地说。

而《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则探索出“剧情演绎+实地研学”的模式,让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深入人心。学生张思涵在参演后坦言:“当我通过表演走进李时珍的世界,亲眼看到、亲手触摸那些草药,我才深刻理解,每一个看似简单的药方背后,都写着‘严谨’二字。”

移动课堂,让思政育人见行见效

该校以“党建+大思政”为引领的育人实践,远非止于舞台演出,更是一场深刻的育人变革。它让书本知识“活”起来,让学生主体“动”起来,让教育成效“实”起来。通过将“固定讲台”延伸至“流动舞台”,把“单向讲授”升级为“沉浸体验”,思政教育成功实现从“静听”到“践行”的本质跨越,打造出名副其实的“移动思政课堂”。

——主体之变: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学生成为知识建构与价值内化的真正主角。为演好《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学生顾慧怡不仅背熟相关章节,更主动跟随专业老师学习辨识草药。“这种为了一个角色而去主动查阅资料的过程,是一种‘为自己学习’的深度体验。”顾慧怡道出了心声。

——形态之变:从“理论灌输”到“情感共鸣”。抽象的思政理论、宏大的革命精神,被转化为舞台上具体、生动、充满情感张力的故事情节。《遇东坡》中,苏东坡用其跌宕人生诠释的“豁达”,成为抚慰青年心灵的真实力量。

——机制之变:从“单兵作战”到“协同育人”。每一个剧目的创作,都是一次打破学科壁垒的协同作战。在这种跨学科的碰撞与融合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水乳交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该校党委副书记李巍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剧目,让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都活起来,从历史的记载变成青春的对话。让革命先烈的信仰、东坡的豁达、毕昇的匠心、李时珍的严谨等宝贵品质,真正走进学生心里,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精神坐标。”

如今,这一创新育人模式已吸引500余名学生直接参与创作排演。更为可贵的是,思想的洗礼正在转化为行动的自觉。近年来,该校学生报名参军入伍、选择基层就业、参与社会实践的人数呈现稳步上升趋势。

舞台小课堂,思政大天地。黄冈科技职业学院通过艺术与思政的深度融合,让立德树人在更具感染力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

记者 吴鹏 万涛 通讯员 黄俊

编辑 曹慧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210/202511/0a690bd0a11b3345aac161a92e72363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