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链上聚要素 产业链上见实效 ——我市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链条

2025-11-21 09:00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       记者 余涛 摄

11月20日上午,在我市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闻发布会上,一组组数据印证着工作成效:

全市建成省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195个;

实施80项主导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开发新产品56项;

2025年新增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3个;

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促成合作1635项……

“通过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创新物种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创新主体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近3年来,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4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增至2895家、省级科创‘新物种’企业增至146家,年均增长率均超30%。”市科技局局长杨金叶在发布会上介绍。

搭建融合骨架

激活创新要素“一池春水”

近年来,市科技局以产业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从加大科技供给、培育创新梯队、加快成果转化、推动创新协同等四个方向发力,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聚焦“2312”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起以技术创新中心为龙头、重点实验室为骨干、新型研发机构为支撑的科创平台矩阵,建成全省首家机器人产业领域的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湖北省装配式绿色建筑技术创新中心、大别山道地药材种质改良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揭牌运营,全市建成省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195个,实现县(市、区)和特色主导产业“两个全覆盖”。组织编制12个领域产业创新图谱,先后两批次实施80项主导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开发新产品56项,撬动企业研发投入超1.9亿元,实现新增产值8.2亿元。2025年新增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3个,新增数和总数均居全省前列。

壮大创新企业群体是培育高能级创新梯队的关键支撑。通过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创新物种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我市创新主体呈井喷式增长态势。近3年来,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4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增至2895家、省级科创“新物种”企业增至146家,年均增长率均超30%。2024年度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达30.9亿元。出台《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供应链建设若干措施》等支持政策,近3年全市累计兑现奖补资金4246万元。

科技金融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对于破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激发创新活力具有关键作用。杨金叶介绍:“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工作,全市12907家科技型企业获信用评级,助力236家科技企业首次拿到贷款,累计放款2179笔、金额62.37亿元,居全省第2位。”在人才引育方面,组建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28家,柔性选派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1116名,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306项。黄冈人才发展集团揭牌,实现人才、科技与资本高效对接。

此外,通过深耕武汉“科技金矿”,实施导入武汉资源科创行动,开展专场对接活动21场次,转化科技成果30余项。黄冈(光谷)离岸科创中心成为对接武汉资源的“桥头堡”,累计入驻科技型企业53家、引进科技人才538名、签订产学研协议238项、导入产业化项目5个。与武汉东湖高新区共建光谷第九园,与省联投共建智能科技产业园,深度嵌入光谷产业链。黄冈高新区全国排名第88位,首次迈入全国百强高新区行列。

激活工业创新引擎

挺起产业升级“硬脊梁”

聚焦工业领域科技创新,市经信局锚定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方向,推动工业经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挺起全市产业升级的“硬脊梁”。

出台《服务推动支点建设实施产业提质倍增行动工作方案》,高标准启动“十五五”新型工业化规划编制,让发展有了“路线图”。前三季度,建材、农产品加工、光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实现产值1498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90.6%,较去年同期提升4.9个百分点,产业集聚效应持续凸显。

如何培育壮大创新主体队伍,让产业形成雁群梯队?“通过见苗浇水、试点示范、政策激励、优化服务等方式,促进企业加快成长,培育形成‘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雁群梯队。”市经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方洋介绍,今年以来,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6家,累计达1796家,新增数和累计数均位列全省前五;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54家,累计488家,居全省第三;新增省级单项冠军企业49家,居全省第四。印发《2025年服务企业工作机制》,开展对接活动270余次,推动80多家企业实现“一厂变多厂、一期变多期”。

大力实施“技改赋能、制造焕新”行动,借力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契机,推动装备、纺织、医药等行业的200家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实施数转智改项目117个,总投资150亿元;新增先进级智能工厂17家,总数达100家,新增数位居全省第一。推进祥云磷铵节能改造等53个绿色改造项目,今年新增省级绿色工厂21家,全省排名第五。1-9月,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增速达8.9%,连续21个月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从政策、平台、人才金融三方面发力,为产业发展筑牢保障、优化环境。政策方面,出台《支持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措施》《工业经济稳增长促发展若干措施》,近3年累计兑现奖补资金2.3亿元,精准释放政策红利。平台方面,推动蕲艾大健康、人兽共患病药物制造业创新中心获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成黄冈市中小微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家。人才金融方面,近五年累计争取112名省级科技副总服务创新型企业,总量居全省第三;深化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赋能,累计推动37604家企业入库,为1047家企业授信47.8亿元、向940家企业发放贷款40.6亿元。

注入科技动能

奏响农业产业发展“新乐章”

“农业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根基,我们从科技服务、技术攻关、产业赋能三个维度全面发力,推动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让科技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金钥匙’,促使全市农业产业水平不断提升。”市农业技术促进中心主任曹慧介绍。

围绕我市十大产业链建设,市农业技术促进中心深入推进农业科技赋能“1510”工程,推动科技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把科研阵地前移到田间地头和企业车间,将“企业出题我们答题”与“揭榜挂帅”相结合,精准破解科研与生产“两张皮”问题。围绕主导和优势产业,建成农业科技标准化示范基地13个。依托“i黄冈”惠农APP、中国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组织全市313名农技专家入库,累计开展线上咨询10余万次,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超95%,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提至79%。加大柔性引才借智力度,培育高素质农民1800人、省级“头雁”68人、楚天英才12人,把科技服务的“毛细血管”延伸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在技术攻关方面,开展种源攻关,收集作物种质资源8000余份、培育新品种27个。印发《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的实施方案》,强化技术创新,形成7项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依托中央、省市等种业提升项目资金,实施区域性良繁基地建设行动。在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科技服务站,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推动黄冈研发的隆稻3号、珞红优1564入围湖北省2024-2025年度水稻十大主导品种,持续提高本土企业竞争力。

为激活农村创业活力,建设农村返乡创业园区(基地)30个,提供创业辅导、工商注册等服务。年初以来,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4405家、家庭农场15091家。截至目前,农村产权交易项目完成13802宗,总交易额突破20.10亿元。依托“i黄冈”平台打造返乡创业线上平台,形成资源汇聚+精准推介+政策赋能+闭环交易的服务模式。新、改、扩建田间工坊项目34个,持续激活了家庭式创业单元,提档升级寄递物流村级服务网点998个,有效促进了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和增收。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胡辉  通讯员 郭斯

编辑:袁安琪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a/10210/202511/718972c7f9cfe74c508e89027b45b08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