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赋能建新功——蕲春汇聚青年力量智慧助推县域高质量发展纪实

2025-11-21 10:16  

大别山南麓,蕲艾飘香处,青春力量在蓄势、成长、奔涌。

从艾都大厦内汲取新知的思想碰撞,到进京开阔眼界的研学实践;从精准滴灌的创业扶持,到无微不至的生活关怀;从夯实基础的组织建设,到服务大局的担当作为……一幅青春与县域发展同频共振的生动画卷,正在时珍故里徐徐展开。

聚青年所思,应青年所盼,搭成长阶梯,拓发展空间。近年来,蕲春县将青年发展摆在事关长远的战略位置,共青团蕲春县委主动作为,以一系列务实而创新的举措,点燃了青年人才返乡入乡、留蕲兴蕲的热情与梦想。

淬炼内功拓视野

初冬的寒意,挡不住蕲春县艾都大厦内涌动的学习热浪。

10月下旬,为期两天的蕲春县青年人才就业创业赋能项目第一阶段培训在这里举行。50多名来自各行各业的蕲春青年,放下手头上的工作,怀揣着对提升自我、突破瓶颈的渴望,齐聚一堂。

“请大家闭上眼睛,跟随我的引导,尝试进行五分钟的正念练习,感受当下的呼吸……”国家注册二级心理咨询师刘丽萍老师温和的声音在教室里回响,这是以“职场心理调适”为主题的开篇课程。上午是“暂停5分钟,高效一整天:职场正念与专注力提升研习会”,下午则转向“从‘绷不住’到‘稳得住’:职场压力防御课”。没有枯燥的理论堆砌,更多的是互动练习和真实案例剖析。学员陈丽娟在课后感慨:“这就像一次及时的‘心理按摩’,讲师引导我们正视压力源,学习情绪管理与韧性建设方法,让我对创业路上的起伏有了更平和的心态。”

如果说心理课程是润泽心灵的“内功”修炼,那么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博士生杜蕾带来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系列课程,则为学员们打开了通往数字时代的“天窗”。从AI的基本原理到常见工具的介绍,再到结合职场与创业场景的实战演练,AI这个看似遥远的高科技概念,变得触手可及、实用性强。天禧孵化园总经理孙斌学兴奋地说:“杜老师讲授的生成式AI课程,一下子就紧扣住了时代脉搏!我们园区今后要多引入数字化工具,帮助青年创业者提升效率。”

艾都大厦的集中培训,如同一次高效的“充电”,夯实了青年们应对职场挑战的心理基石,武装了拥抱科技变革的数字技能,但这仅仅是赋能之旅的上半场。

带着初步的收获与更深切的期待,11月初,由15名在前期学习和项目中表现突出的“种子青年”组成的研学团,踏上了北上“走出去”深度研修之旅。

北京的深秋,层林尽染,洋溢着收获与思考的韵味。研修的首站即是学术殿堂北京师范大学。熊晓琳教授别开生面地以红色音乐经典为脉络,阐释“文艺与时代同频”的使命与担当;李凯教授则从哲学视角切入,解析“批判性思维与人生决策”,为青年们规划职业生涯提供了宝贵的思维工具。

在破冰活动中,来自蕲春不同领域的青年们通过协作游戏迅速打破隔阂,构建起一个紧密的“学习共同体”。“课程既筑牢了我们的理想信念根基,又传授了实用的思维方法,是知识与精神的双重充电。”学员黄子一的感言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筑巢引凤强磁场

人才是第一资源,青年是其中最富活力与创造性的群体。

如何让本地的青年留得住、干得好,让外出的青年想回来、愿意回,让更多的人才了解蕲春、走进蕲春?

精准服务,破解青年“急难愁盼”。对初来蕲春求职创业的青年来说,面临的首要难题往往是“落脚之处”。该县创新打造“青年驿站”,为应届及毕业两年内的大专以上学历青年,提供7天(6晚)免费住宿,并配套就业指导、政策咨询、城市融入等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已累计为15位来蕲创业就业青年提供“暖心第一站”。来自外地的硕士研究生小张就是受益者之一:“没想到蕲春对青年这么友好,下了火车就有地方住,还帮我对接了专业对口的企业,让我瞬间对蕲春这座城市有了归属感。”

创业初期,资金是另一个“拦路虎”。该县积极落实“青创贷”政策,为有梦想、有项目的创业青年提供金融“活水”。今年以来,已为12名创业青年发放青创贷款340万元,有效缓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为5名返乡大学生创业者提供针对性的创业扶持,帮助他们迈稳创业第一步。

搭建平台,促进青年交流共进。蕲春县委组织部、共青团蕲春县委联合成立“蕲春县青年人才创业联盟”,并建立联络员制度,为全县60余名优秀创业青年提供了一个常态化交流研讨、资源共享、合作发展的平台;定期举办的人才周、创业沙龙等活动,让青年创业者们不再“孤军奋战”,而是在相互启发、抱团发展中前行。

拓展渠道,丰富青年精神文化生活。针对青年业余时间“去哪儿”“做什么”的问题,共青团蕲春县委联合相关职能单位,常态化开展公益职业技能和文化艺术培训,开设艾灸、电商运营、声乐、古琴等20余门课程,方便选学研习。截至目前,已累计举办各类课程145期,培训青年5000余人次。这些被青年们亲切称为“青年夜校”的课程,不仅提升了他们的技能和素养,更成为拓展社交圈、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

聚焦痛点,回应青年婚恋需求。在城区濒湖公园,由共青团蕲春县委牵头建立的公益相亲角,已悄然成为县城的一道温馨风景线。自5月份成立以来,累计吸引1200余人参与咨询,目前已成功匹配近50对,其中8对已步入婚姻殿堂。组织的“热血青春”系列青年职工联谊活动,服务青年200余人,有效拓宽了青年的交友渠道,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引育并举,拓宽人才来源渠道。人才工作既要“眼睛向内”,也要“目光向外”。对接共青团湖北省委“博士服务团”项目,成功引入来自黄冈师范学院、武汉工程大学的2名青年博士人才来蕲挂职,所学所用直接应用到生产一线,助力企业攻克技术瓶颈,实现了“产业链”与“人才链”的深度融合。这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机制,为县域产业发展注入了宝贵的智力资源。

从解决住宿的一张小床,到助力创业的一笔贷款;从技能提升的一堂课,到相识相知的一次联谊;从本地青年的成长陪伴,到高层次人才的智力支持……共青团蕲春县委书记程涌说:“我们积极营造理解青年、尊重青年、关爱青年、成就青年的良好氛围,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蕲春真正成为青年人才近悦远来的‘强磁场’!”

激扬动能显担当

艾草青青,青春扬帆。

共青团蕲春县委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工作触角延伸至青年成长的方方面面,让组织的活力转化为服务青年、服务大局的生动实践。

3月份,全县2000余名团员青年化身“雷锋”,身影活跃在大街小巷,志愿服务月让文明新风吹遍每个角落。清明时节,千余名青少年在“祭英烈”的肃穆中,触摸历史脉络,让红色基因悄然传承。五四青年节,“赓续百年工运 挺膺青春担当”主题演讲台上,年轻的声音铿锵有力,讲述着立足岗位、建设家乡的抱负。这些活动,如同一次次青春的集结,让宏大的主题变得可亲可感,让理想信念在青年心中扎根、生长。

团的组织建设,如同大树扎根,越是深入基层,越是枝繁叶茂。“积分入团”为团组织公正透明地吸纳了1200余名新生力量;“学社衔接”高效顺畅,为毕业学子团员关系“安家落户”,温暖了他们的职业过渡期。创新突破尤为亮眼——共青团蕲春县委将组织的旗帜直接插到了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在独具特色的蕲艾产业链上创新建立联合团委。这一“链式团建”新模式,让遍布种植、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创业青年找到了组织归属,该做法被《中国青年报》报道,从县域实践走向全省推广。通过区域联建、行业共建等灵活方式,团的组织有效覆盖了全县98.4%的新经济组织和93.2%的新社会组织,将工作触角精准延伸至县域经济最活跃的脉络。

聚焦下一代成长,共青团蕲春县委构建起全覆盖的关爱服务体系。“希望工程・圆梦行动”持续发力,帮助245名困难学子安心踏上求学路;面向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心理课堂”主动走进机关、社区与学校,7场专题讲座为800余名学生、青年及家长纾解成长困惑。针对留守儿童暑期“看护难”问题,精心打造64个“希望家园”服务点,整合镇村团组织、学校等多方力量,开出兴趣培养、课业辅导、安全自护等各类课程1500余节,累计服务少年儿童6000余人次。鲜活数字,最终凝聚成98%的家长满意度,真切展现了团组织协同社会力量,为孩子们撑起的那片温暖、安全、充满希望的蓝天。

如今在蕲春,青年一代早已不仅是被服务的对象,更已成为建设家乡、服务大局的中坚力量。共青团蕲春县委积极搭建多元平台,引导广大青年将智慧与热情倾注于县域发展的关键领域,来自高校的“博士服务团”走进车间厂房,为本土企业破解技术瓶颈,注入创新动能;“青年助农推荐官”活跃在屏幕前后,以一场场“青耘中国”直播将蕲春农产品送出深山,销售额突破十万元大关。

今年5月,在李时珍中医药文化节期间,一抹抹青春的“志愿红”成为最动人的风景。从嘉宾报到接待到开幕式现场,从细致的入场引导到井然有序的会场维护,再到庄重的证书颁发环节,青年志愿者们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素养穿梭忙碌。他们用周到服务保障了盛会各个环节的顺畅运转,零差错完成所有任务,生动展现了蕲春青年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卓越风采,成为这场文化盛事中最亮丽的青春名片。

青春闪耀在点滴,青春激扬在岗位。这些活跃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社会服务一线的青春身影,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的“青年担当”,无数个体向上奋斗的涓涓细流不断聚势成势,激扬起蕲春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来源:湖北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 程涌、张金、张聪、陈钰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a/10210/202511/e5d7d340a2781724a7b4730878660cfc.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