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咱的城市”系列报道之一:从“菜篮子”到城市“会客厅” ——十堰城区菜市场变形记

2025-11-22 20:03  

改造后的市井荟犟河便民生活市场分区合理、明亮整洁。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文/图 记者 杨建波

编者按:“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这是今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擘画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蓝图。城市的核心要义始终是“以人为本”,每处细节都承载着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清晨的菜市场,到傍晚的街头公园;从繁华的社区商圈,到温馨的社区小店……这些场景都承载着市民最真切的感受。本报即日起推出“聊聊咱的城市”系列报道,首期聚焦街头巷尾的菜市场,探寻其民生蝶变轨迹。

11月16日清晨,天色微亮,位于十堰城区汉江路的神定河农贸市场已开门迎客。年轻妈妈推着婴儿车在有机蔬菜区驻足挑选,戴眼镜的老大爷走到豆制品摊位前用手机扫码支付,下夜班的出租车司机在早餐铺买杯热豆浆……

这幅鲜活的民生图景,正是我市菜市场转型的生动缩影。从“脏乱差”的传统集市到“商超化”的现代市场,从“人挤人”的老旧摊位到“功能化”的便民空间,从“只卖生食材”的交易场所到“一站式厨房”的服务站点,从“离家远”的集中市场到“下楼即达”的社区菜店——我市菜市场正以四种姿态,完成一场关乎民生的深刻蝶变。

新市场:商超化升级,年轻人爱上“逛菜场”

“以前陪妈妈去菜市场,得踮着脚走路。现在的神定河农贸市场,干净整洁得像商超。”当日上午8时许,28岁的王萌一手提着刚买的青菜和肉,一手翻看着手机里的对比照笑着说,两年前她还常在微信朋友圈吐槽菜场环境,如今每次来都要发一组“打卡照”。

王萌口中的神定河农贸市场,是十堰“新菜场”的标杆。走进市场,时尚摊位搭配浅灰色防滑地砖,统一设计的招牌整齐悬挂,3米宽的通道足以让婴儿车轻松错身,水产区专用排水沟将污水引入地下管网。市民乘坐扶手电梯前往不同楼层,购物就像逛商场。

“老市场夏天全靠风扇降温,水产腥味飘满全场;现在有中央空调和24小时通风系统,逛市场的年轻人明显多了。”从老市场搬迁过来的水产摊主刘师傅指着摊位后的冷链柜介绍,以前活虾放半天就不新鲜,如今到下午还活蹦乱跳,销量较以往直接翻倍。

与神定河农贸市场的全面升级不同,茅箭区东城经济开发区陈罗村的陈家岗市集以智慧便民为特色。市集引入先进的智慧管理系统,入口处智能导览屏实时显示人流密度、停车位数量及特价菜品信息;内部开辟便民服务区,提供改衣、修鞋、配钥匙等服务,满足市民多元化需求。

“菜场之变不只是环境升级,更是消费体验的重构。”市商务局市场体系建设科科长万慧明表示,2021年以来,我市高标准推进农贸市场改造,着力打造“居民消费供应地、便民服务集中地、美好体验向往地”。目前已改造、新建农贸市场101家,其中城区35家、县(市、区)66家。“以往进菜市场的主力客群是中老年人,现在30岁以下消费者占比显著提升,菜市场蜕变为兼具烟火气与品质感的新空间。”

旧市场:改造焕新颜,老菜场留住“烟火气”

“老虎沟市场改得真好,添了不少新便利!”在茅箭区五堰街道的市井荟老虎沟便民生活市场,前来买菜的周奶奶笑着说,“以前摊位挤得转不开身,现在通道加宽了,我们老年人买菜再也不用担心被撞,能慢慢挑、仔细选了。”

市井荟老虎沟便民生活市场的前身,是有着30余年历史的老虎沟农贸市场。改造前,这里摊位密集、电线私拉乱接、地面常年湿滑,早晚高峰时通道内挤满人,电动自行车随意穿行,存在安全隐患。2023年,该市场被列入首批改造名单,改造过程中既保留原有商户格局和熟人生意的烟火气息,又实现了功能焕新。

记者走访中了解到,市场改造后,摊主大多仍在原区域经营,摊位宽度从1.2米拓宽至1.5米;通道从1.5米扩至2.5米,新增非机动车停放区;水产区、肉类区加装防溅水、防异味设施;市场内还设置便民服务站,提供免费复称、缝补、充电等服务。“我在这里卖了20年菜,市场改造后,环境好了,生意也更红火了。”摊主赵师傅表示,“现在常有人说‘你这是老字号吧’,我听着心里就特别舒坦。”

同样完成升级改造的,还有市井荟犟河便民生活市场。改造前,这里蔬菜、肉类、熟食区混杂。改造时,施工方严格按照“生熟分离、干湿分区”原则重新规划功能分区,并加装消防喷淋系统和烟感报警器,彻底消除安全隐患。“老旧菜场改造不是颠覆传统,关键要平衡民生情怀与便利实用,让老菜场适配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市井荟市场改造项目负责人介绍,改造前他们专门征集商户和居民意见,“保留老摊位编号”“增设免费复称处”等合理需求均得到满足。

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46家老旧菜市场改造,惠及40余万户居民,商户满意度达95%,真正实现了“老地方焕新颜,老情怀不褪色”的改造目标。

鲜食区:不止于卖菜,菜场变成“第二厨房”

11月17日晚7点,张湾区车城路的东岳市场内,鲜食区依旧人头攒动。32岁的李娜在摊位前挑选切好的牛肉和净菜:“以前下班买菜,回家还要洗菜、切菜,忙活一个多小时才能吃上饭。现在直接买份熟食、配点净菜,回家十几分钟就能开饭,太省心了!”

作为十堰的美食名片,东岳市场的卤菜、面点、生鲜等特色商品承载着不少市民记忆中的味道,其鲜食区更是菜场“厨房化”转型的典型代表。这里打破“只卖生食材”的传统模式,提供“食材预处理+半成品加工+熟食售卖”全链条服务:净菜区有切配好的蔬果、腌制入味的肉类,半成品区备有调味饺子馅、包子馅及现成面团,熟食区的卤菜、凉拌菜、热菜可直接食用。

十堰城区各大超市生鲜区也同步推进“第二厨房”转型。记者在某连锁超市熟食区看到,这里设有“现制现售”窗口,厨师现场烹制红烧肉、鱼香肉丝等家常菜;一旁的“便民厨房”配有微波炉、电饭煲等设备,消费者可免费加热食品、使用餐具;超市还推出“一周菜谱”服务,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菜谱详情,还能一键采购所需食材。

“从单纯卖食材到帮市民解决做饭难题,这是消费需求升级的必然结果。”市餐饮协会秘书长郑吉军分析,鲜食区的出现相当于把厨房“搬进”菜场,这一转变既便利了上班族,也惠及了老年群体。家住东岳市场附近的刘大爷,以前在家做饭常凑合,如今每天都到市场熟食区买份热菜:“换着花样吃,省时又省力。”

社区店:百米便民圈,打通买菜“最后一里”

“以前买根葱都要走两站路,现在下楼就到!”家住十堰城区上海路上海名都小区的张阿姨,在楼下“大美生鲜”社区菜店买回一袋子新鲜蔬菜。这家面积约50平方米的社区菜店,蔬果、肉蛋、粮油等品类丰富,早7点至晚9点的营业时间,远超传统菜场。

“大美生鲜”是十堰社区菜店的典型代表,也是“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社区菜店多选址在小区入口或居民楼底层,面积50平方米至100平方米,服务半径300米至500米;每日清晨从批发市场进货,保障食材新鲜,售价与大型农贸市场基本持平,部分菜品还设有“会员价”;7:00至22:00的超长营业时间,能同时满足上班族和老年人购物需求。

除传统社区菜店外,“智慧社区生鲜店”在我市也日渐兴起。这类门店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消费者可通过小程序下单,配送员30分钟内即可送达;店内配备智能冷柜,时刻保障食材新鲜;还设有“试吃区”,消费者可先尝后买。部分“智慧社区生鲜店”还创新推出“一周食材搭配”定制服务,深受年轻消费者青睐。

“近”与“鲜”的核心优势,让社区菜店成功打通了买菜“最后一里”。近年来,我市以社区菜店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截至2024年底,十堰城区基本实现“每个社区至少1家菜店”的目标,居民平均买菜距离缩短至100米以内,用时压缩至5分钟左右。

这份便利不仅改变了居民的生活方式,更让社区充满了温度。“以前邻居见面不说话,现在常在菜店偶遇,聊聊菜价、拉拉家常,关系越来越亲近了。”家住张湾区汉江路街道阳光社区阳光栖谷小区的张阿姨说,她每天清晨都要去社区菜店转一圈,“这菜店就像咱们社区的‘小客厅’,热闹又亲切。”

记者手记

菜场之变,见证城市进阶

菜市场是城市的“民生窗口”,更是城市文明程度的“晴雨表”。从神定河农贸市场的商超化升级,到老虎沟便民生活市场的“老而弥新”;从东岳市场的“厨房化”转型,到社区菜店的百米便民服务——十堰菜场之变,既是环境颜值与服务功能的迭代升级,更是城市民生温度的持续提升。

近年来,我市始终将民生实事放在首位,菜市场改造、社区菜店建设等工作,核心目标始终围绕让居民“买得方便、买得放心、买得舒心”。据相关部门透露,我市将持续推进菜市场优化升级,在提升颜值与便利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注入文化元素与人文情怀,让菜市场真正成为十堰一张有温度的“民生名片”。

来源:十堰日报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a/10101/202511/3b99a4669cf420461df27daf8501e600.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