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潮奔涌 双城共舞 ——黄冈积极对接东湖高新区推动成果转化

2025-11-21 09:02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       记者 余涛 摄

当前,黄冈正锚定建设全省科技创新协同区的战略定位,深入实施“依托都市圈、辐射大别山”的发展方略,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融入武汉都市圈。

这一举措,离不开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11月20日,在对接东湖高新区推动成果转化新闻发布会上,市科技局局长杨金叶给出了发展密钥。她说:“我们在平台、机制、政策等方面同步发力,进一步整合要素资源,畅通转化渠道,提供全周期服务,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建园聚智,力促优质科研成果在黄冈落地生根

导入武汉科创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市科技局局长杨金叶介绍,通过聚焦“资源同享、园区同建、平台同创、人才同育”,加速导入武汉丰沛的科创资源,力促武汉的优质科研成果在黄冈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资源同享,优化协同创新机制。黄冈(光谷)离岸科创中心成为对接武汉科创资源的“桥头堡”,全面承接武汉科教、产业、人才、金融等创新资源。依托黄冈高新区建立“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的全链条创新创业载体,形成应用科技创新要素的“后台”。黄冈光谷联合科技城、黄冈市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加速器、融创星城等科技综合体已建成投用,转化科技成果125项,引进产业同链项目43个。

园区同建,推动企业量质齐升。与东湖高新共建光谷第九园飞地园区,引进劲航船舶、启钠新能源等产业化项目落户;与湖北联投共建东湖高新智能科技园,一期已投用,二期正加快建设;与TCL集团共建的循环经济园和智能制造产业园均已投入使用。加快各园区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建设,出台专项政策、强化专项配套,全面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着力打造“光谷东区”。

平台同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紧扣主导产业建设产业创新平台,依托龙头企业建设新型研发机构,联动高校院所建设重点实验室。建成石材、钢构、菊花、蕲艾、薯芋等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平台12家,建成省级新型研发机构57家、院士(专家)工作站55家,建成中医药、生物农业、医药化工领域省级重点实验室3家。

人才同育,打造良好创新生态。依托全市首个离岸科创引才平台柔性引进科技人才538名,依托“院士专家企业行”活动载体引进66名专家到我市67家企业开展定点帮扶。组建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28家,柔性选派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1116名,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306项。依托黄冈师范学院建设全市首家省级引智创新示范基地,引进美国、加拿大等人才资源。截至2024年底,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74万人。

杨金叶道出了今后发展规划:“我们将深入实施科技创新‘1155’行动计划,着力打造全省融圈入廊先行区、产业协同承载区、成果转化试验区,让更多武汉科创成果在黄冈结出产业硕果。”

筑巢引凤,打造武汉科创成果转化“后花园”

集聚规上工业企业15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3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82家、单项冠军企业31家、科创“新物种”企业38家,省级以上绿色工厂6家,潜在独角兽企业1家,数量均居全市前列;

获批省重点产业创新发展园区、省首批数字经济标杆园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获批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

成绩的背后,是黄冈高新区深度融入“武鄂黄黄”都市圈战略,依托光谷第九园的共建优势,精准对接武汉科创资源的生动实践。

这片人文信息和红色记忆厚重的革命老区,凭啥成为“科创高地”,“科技范”十足?

“我们以实事求是的智慧找准发展路径,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打破传统印象,走出了一条具有老区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黄冈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果一语中的,老区的优势不在于“从零开始做研发”,而在于“从1到N做转化”。

黄冈高新区实行差异化布局,构建与武汉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新生态。

在生物医药领域,依托大别山独有的资源,让茶叶、菊花等通过生物萃取技术焕发新生,助力“山货出山”,带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数十亿元;同时,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和光谷生物城项目外溢,建设国家级原料药绿色生产基地。已落户人福医药、广化制药等54家医药企业,构筑全产业链,逐渐占领行业细分领域高精尖市场。

在智能装备领域,开展企校联合,依托湖北科峰传动在机器人减速器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制造优势,成立湖北省机器人控制与驱动技术创新中心,打造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生产基地。已落户小驴机器人、健松柔性机器人、中科智能等链上企业12家,初步形成人形机器人生态圈。

在光电子信息领域,发挥光谷第九园共建优势,携手长江产业集团打造华中最大电子材料基地。

“我们紧抓联合研发平台、技术创新平台、产业孵化平台三大平台建设,系统构建‘研发——中试——产业化’的全链条转化体系。”李果介绍,目前已推动12项武汉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孵化,服务本地企业智能化改造超30家。

人才驱动是创新驱动的本质。通过实施科技副总、产业教授等机制,黄冈高新区已成功引进24名武汉高校的专家教授,并派驻到硅元、武汉瑞阳化工、正茂新材料等多家重点企业,助力企业攻克技术难题31项,推动研发成果转化12项,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超5000万元。

新成立的黄冈人才集团也势头正劲。已建立覆盖560名高层次人才的资源库,并成功促成7个武汉专家团队与本地企业达成深度合作。同时,通过“院士回乡”等计划,成功邀请3位黄冈籍院士建立工作站,为产业发展提供战略咨询与技术指导,形成“引进一个专家、带动一个团队、壮大一个产业”的链式效应。

李果说:“我们的目标是让更多科技成果在黄冈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黄冈真正成为武汉科创资源转化的‘首选地’。”

四维联动,畅通“武汉研发—黄冈转化”渠道

在武汉光谷设立光谷研究中心,柔性引进武汉地区高层次人才50余名;与九宁新材料共建氟硅系光电子材料中试基地,填补我市化工领域中试平台空白……在对接引进武汉等外部科创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发展方面,湖北省中科产业技术研究院一马当先,为我市科技赋能产业升级充当重要引擎。

“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始终围绕‘接天立地、开放共享’的宗旨,积极对接武汉乃至全国科创资源,全力推动黄冈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连续4年在全省年度绩效考核中获评‘优秀’,2024年更位列全省工业组第一名。”湖北省中科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喻国铭汇报了研究院取得的成绩。

作为我市首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湖北省中科产业技术研究院持续为我市高端装备、光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建筑建材等主导产业赋能,让武汉研发、黄冈转化成效更高。

建强高端平台,打造协同创新枢纽——

以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大别山分中心、国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等国家级平台为支撑,紧密依托黄冈师范学院和中科院系统院所,积极联合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以及在汉机构,推动科技资源加速向黄冈集聚。

紧扣产业需求,推动重点领域创新突破——

在企业设立10个专业研究所,累计承担企业委托研发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和省级项目30余项。多项成果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与鸿路钢构、精诚钢构、中船贵金属、大二互、鸣利来等企业合作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加速成果转化,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推动“金银花绿原酸提取”“高纯石英砂制备”“栗蘑产业化”等50余项科技成果在本地落地转化,孵化企业20多家。其中,“高纯石英砂制备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已在10余家企业推广应用,并成功孵化远善新材料公司在黄冈高新区落户。

构建全链服务体系,全面赋能产业转型——

先后获批建设智能物流与传动系统中试基地、工业设计中心、材料分析测试中心等10多个省级以上科创平台,形成链条服务体系,累计服务企业超1000家。

喻国铭表示,研究院将继续加强能力建设,推进综合实验中试平台建设,引进更多前沿创新团队,为黄冈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支撑。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鲁娜  通讯员 谢素玲

编辑:袁安琪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a/10210/202511/58f541d703be574fffc0e8064eb42ffb.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