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精神落地样本:看千年古城襄阳如何“智”取新赛道

2025-11-22 20:04  

观物流,“黑科技”让包裹从容不迫;访企业,“数字脑”助传统纺线焕发新生。


初冬的襄阳,从繁忙的快递分拨中心,到转型中的纺织车间,一股数字化、智能化的浪潮正澎湃涌动,为这座千年古城的经济脉动注入新的效能与活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襄阳正将这一精神转化为生动实践,以智能化赋能物流降本增效、驱动传统产业浴火重生,在中部发展的赛道上加速奔跑!

物流“智”变从容应对“包裹洪流”

在中国邮政襄阳分公司的自动化分拣中心,交叉带正以每秒数米的速度运转,每一个快递包裹都在经历一段争分夺秒的旅程。今年的“双十一”,在业务量同比增加30%的压力下,分拣车间内秩序井然、高效运转。今年“双十一”首波高峰期,襄阳地区快递派件量同比增长显著,其中大件包裹增幅尤为突出。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襄阳邮区中心生产管控部主任李睿介绍,通过智能化的分拣系统,让分拣效率提升40%,内部处理及时率达到99.7%,确保了不管是去城市还是乡村的快递包裹,都能在高峰期内保持高效流转。

如果说邮政构建的是覆盖城乡的普惠物流网络,顺丰则凭借高科技赋能,走出了一条精准高效的发展路径。在以快著称的顺丰速运襄阳转运中心,从前端分拣到末端配送,“无人化”的场景正大规模应用。顺丰速运襄阳分公司负责人罗威介绍:“我们场内的无人分拣车以及无人皮带机构成了分拣主力,极大提升了分拣效率,在配送末端方面,56台无人车负责特定区域精准配送。”

智能化升级不仅缓解了业务量激增带来的压力,更有效降低了员工劳动强度,显著提升了快递流转时效。通过大数据平台的精准预判,企业能提前掌握货物到达的时间、类型和数量,实现人力与资源的最优配置。顺丰速运襄阳转运中心白班统筹罗金金表示:“今年我们的快件量在环比增长的情况下,我们原有的员工也能从容应对,这都是无人化应用的赋能。同时我们大数据平台的准确度提升,能准确预判货物到达的时间点、类型,使我们的工人人效提升了10%。”

这股智能化的东风也吹向了县域乡村。在南漳,中通快递的“无人军团”——大容量智能无人车每日往返乡镇,7.4立方米容量、500公斤载重、60公里时速的配置,让配送成本直降40%,同时24小时无人值守的智能快递柜,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与城市一样的便捷服务。在谷城,当地物流企业主动靠前服务,与中国有机谷电商产业园合作推出定制冷链物流,平均每天向全国各地消费者发送鲜蛋30多万枚,日均销售额高峰期突破30万元,让“谷城好味道”走进千家万户。

产业“焕”新数字转型“纺”出新生机

与物流的“高速”并行的是产业的“提质”。在枣阳市博大纺织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热火朝天的景象让人难以想象两年前企业曾因成本传导不畅、需求不足和国际市场棉价波动等因素影响而陷入困境。“一个月三十天,我们有十天就排着在轮休,尽量让员工有一个基础的保障。”每每说到这里,作为生产副厂长的陈毓林仍面露难色。

焦虑中寻求出路,企业下定决心从传统纯棉纺转向差异化的麻混纺。但这一转型,意味着生产模式要从“以产定销”彻底变为“以销定产”,对生产管控的精准度提出了全新要求。陈毓林告诉记者:“当时我们就是到处跑工序,迫切想知道生产进度,对数字化转型有很高的需要。”

怎么转?这是摆在企业面前一个棘手的问题。枣阳市科技经信局在了解情况后,立即成立专项帮扶小组,不仅组织专家上门测算转型效益,还搭建平台帮企业对接服务商,量身定制转型方案。枣阳市科技经信局副局长唐山介绍,通过对比转型前后产能、能耗、人工成本等核心数据,直观展示数字化转型的短期成效与长期价值,打消了企业顾虑。2023年12月19日,博大纺织正式引入生产执行系统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一场覆盖全流程的数字化改造全面铺开。陈毓林表示:“我们现在是很精细地管控到每一个环节,让我们的总成本降低,再加上我们交货期限提前,有了这两块儿的有效基础保障,我们的客源相对稳定很多。”

“今年一直没有缺过单,对客户来说供不应求,效益好。”枣阳市博大纺织有限公司车间教练张慧告诉记者,现在工资提升比较快,每个月比原来提升两百至三百元。如今,从清花线转速到细纱合格率,所有生产数据实时上传,工作人员在手机上就能掌控全局。企业生产时效提升50%,人工成本降低10%,公司年产值跃升为1.8亿元。

截至目前,襄阳已推动300多家中小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累计获评数字化领域国家级试点示范29个、省级310个,全市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70%,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90%。襄阳市经信局综合产业科科长程志冰介绍,通过构建“1+N”政策体系,经信部门及时兑现省市两级奖补资金4800余万元,加速落实“上云券”补贴政策,精准破解企业资金痛点,开展“数字化转型市县行”活动,搭建政企服务商对接平台,为全市数智转型提供实践参考。

记者手记

在分拨中心仰望包裹的“洪流”,在纺织车间聆听数据驱动的“机杼声”,这次采访更像是一场关于“效率”与“重生”的实地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宏观政策中“降低物流成本”、“产业智能化转型”的要求,在襄阳的实践中,已具体为一条条高速运转的交叉带、一辆辆精准配送的无人车以及一个个在手机屏幕上跳动的实时数据。

物流的“从容”与产业的“新生”,其背后是同一股力量——数字化正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它不再仅仅是提升效率的工具,更是企业在市场浪潮中稳健前行的“压舱石”和开疆拓土的“新引擎”。无论是邮政、顺丰这样的行业巨头,还是博大纺织这样的中小民营企业,都在主动或被动地拥抱这场变革,而政府的精准赋能,则如同为这场转型安装了“加速器”。

科技的温度,最终由人的感受来定义。当快递员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部分解放,当纺织工人不再为“无单可做”而焦虑,当村民享受到了与城市无异的便捷快递服务,这便是数字化转型最生动、最温暖的注脚。襄阳的故事告诉我们,当传统优势插上智能与数字的翅膀,这座千年古城定能在新发展格局中,飞得更高、更稳、更从容。


来源:襄阳融媒体中心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a/10125/202511/c79f1b22d0610e511dbc3852fab7e0b5.jpg